2009-12-17

周凡夫 -- 環保二胡音色純淨

環保二胡音色純淨

要改進胡琴家族的低音樂器所面對的問題很大,為求能與民族樂團中板振的彈撥樂器(揚琴、琵琶、阮族樂器、古箏)和膜震的拉弦樂器都能融合,所以開始以64型板膜共振的革胡為藍本重新探索。阮士春說:「64型板膜共振革胡是上海楊雨森搞出來的,我們和他的兒子楊鴻光洽商好版權事宜後,除將共鳴箱的蟒蛇皮換成PET聚酯薄膜外,對其形制材料都做了很大改動,改變了共鳴箱的容積及內部的曲線弧度,收窄了尾花窗,並將製作材料改為傳聲速度較快的雲杉,而用以發聲的共鳴盒的面板和背板都以桐木製作,使之和彈撥組樂器全都以桐木作為發聲板。三年間我們在革胡上做了十一次結構性改動,目前樂團使用的HKCO型革胡的發聲是一種新的聲音,音量已亞於大提琴。」

HKCO 1型低音革胡是香港中樂團獨立研發的民族低音拉弦樂器。阮士春說:「它的低音功能及演奏法大致和蟒蛇皮圓筒低音革胡及低音大提琴相若。唯音色在兩者之間,既有膜振革胡特色,也有板振低音大提琴特點,它的形制和結構也結合了兩者的特點。HKCO 1型低音革胡的共鳴箱,由杉木做的橢圓形大琴筒和鑲嵌在其內的松木長方形共鳴盒兩者組合而成。橢圓形琴筒的筒口蒙了環保纖維皮成為琴鼓。當琴碼在共鳴盒上振動其面板的同時,連着琴碼尾部的橫碼也同時拖動琴鼓的纖維膜,產生複合的板膜共振而發聲。因此,琴音既有松木共鳴盒的板振聲音,亦有琴鼓膜振聲音,兩種音色同時混合產生出一種新的聲音。這種聲音能融合彈撥樂器的板振聲音,也能融合拉弦樂器的膜振聲音,是很強的融合劑。」

馬友友試奏環保革胡

環保胡琴家族由於保持了原樂器的基本音色及演奏法,所以改革後的環保胡琴樂器各聲部的音色輪換依然非常清晰,不會混作一團。而低音樂器更能融合彈撥樂音色和拉弦樂音色。從第一把環保高胡誕生(2005年12月)至第一把低音革胡進入樂團(今年2月),歷時三年半。去年11月馬友友與香港中樂團合作,聽完樂團研發的板膜共振環保革胡,當天晚上的演出,他就拿那把琴上去演奏了。

這期間,香港中樂團所投入的經費全是從樂團常年支出中抽撥出來,在這種經費緊絀的情況下,在三四年間便能做出成績來,無怪讓來自大陸的業內專家認為是奇迹了!

中國《人民音樂》月刊的編輯于慶新聽了環保胡琴的演出後,便興奮地說﹕「一流的樂團,應該在創作、演奏、指揮、管理四方面達到一流水準,作為民族管弦樂團的特殊情況,理想化的更高層次還應加上樂改一流,這五個方面,香港中樂團樂名列前茅,令人信服。」

著名民族音樂學者喬建中更說﹕「我們有理由為這件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把綠色二胡』獲得廣泛承認而興奮。在近百年的中國胡琴樂器系列改革史上,它邁出的是一大步,也可以說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民族樂團發展里程碑

可以說,環保胡琴系列已經為中國民族樂團創造出一種新的整體音響,其對民族音樂發展影響之大,不難想見。然而,要將此一值得香港人驕傲的「文化創意產品」發揚推廣,那卻是涉及重大資源投入的事,這對香港中樂團來說,已超出了樂團的能力了。至於一直在鼓吹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的政府部門,則未知在這方面會否作出援手了!

樂團去年2月到英國巡演,首站是空間龐大、可容觀眾二千九百人的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其後演出的曼徹斯特二千四百座位的Bridgewater Hall及紐卡素泰爾河(River Tyne)南岸基斯克德(Gateshead)觀眾席同樣三層,共一千七百座位的Sage Gateshead音樂廳,都是空間寬敞,遠遠大於香港中樂團經常演出的香港大會堂和香港文化中心兩個音樂廳。由於這三個音樂廳的空間足夠讓樂團的音響充分擴散,排練時筆者在場館中各個不同方位比較聆聽,都可以明顯地聽得到樂團左右兩邊的拉弦樂音出現音色明暗、強弱差距很大的問題。其實這種情況,在英國巡演前的1月底,樂團首次到訪空間同樣較大的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時已出現,但到英國巡演時才突然驚醒,這完全是因為當時環保胡琴系列產品已陸續取代在樂團中的「傳統」胡琴所致。當時布置於樂團左邊(觀眾席角度)的高胡、中胡、革胡和低音革胡已全部換上了環保胡琴,只餘右邊台口的二胡組仍採用「傳統」二胡,也就出現左右兩邊聲部音色、音量出現明顯強弱差距的現象,這種情況在音響未能充分擴散、空間較狹小的場館、聲音層次較差的情況下,還不明顯。英國之行便很容易聽得出來。

英國之行的演出效果便讓香港中樂團的管理層意識到儘管「改良阻力」最大的二胡組,要換上環保胡琴亦已是不能逆轉的取向了。樂團最近三個月在布魯塞爾波沙美藝中心(Bozar Palais des Beaux-Arts)的Henry Le Boeuf大廳和Flagey Studio 4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樂團中的二胡組亦改用上環保胡琴,環保胡琴系列此一「偉大工程」終於完成。從現場實際反應見出,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的觀眾,都對民族樂團具有如此純淨的聲音表示驚訝。樂團的整體音色變得更為飽滿、更有光彩,更悅耳動聽,這次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兩場演出,效果同樣理想。

可以說,香港中樂團研發的環保胡琴系列不僅大大改變了民族樂團整體音色的和諧性,最重要的是仍能保持着胡琴家族特有的色彩感覺,而高音嚴重衰減的問題得以解決,演奏的難度也得以改善,表達力得以提升。這可以說是中國民族樂團發展過程中一個重大的里程碑!香港中樂團外訪能夠廣受歡迎,無論中外觀眾,都能陶醉在樂團的演奏中,兩個多小時而不會有疲累感,背後的功臣應歸功於環保胡琴。樂團多年來投放在樂器的改良研究上,不僅是值得的,還是超值的,樂團近三個月來的海內外巡演獲得肯定,說明了環保胡琴已成功通過驗證,取得了全球通行證。

改良琴種獲認同

然而,環保胡琴要能在中國民族樂團的發展中發揮應有的影響力,那還有一段難以估料的路程。樂團首先在歐美演出取得成功,再回轉到作為中國文化政治中心的北京來作滙報式的演出,同時並舉行演示會和研討會,便是要將環保胡琴推廣。畢竟民族音樂發展的最大族群和主要傳統仍是在中國大陸,這次環保胡琴的演示會和研討會將環保胡琴帶進北京的音樂界、學術界和傳媒,同時又獲得認同肯定,是爭取民樂界作出具體支持的重要策略!

當日出席的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辦公室副主任寧偉群在座談會上公開發言,表示對香港中樂團此一研發成果大為讚賞,並表示2004年文化部的人文化科技獎設有樂改項目,今年將會在這方面加大力度,投入更多資源;他同時表示,一直和香港中樂團保持緊密關係,會對樂團的樂改工作作出支持。

事實上。這次在北京舉行的研討會,出席者對環保胡琴在共性上的表現都作了一致的認同,而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一般聽眾,亦在完全客觀的情況下,已接受了環保胡琴的聲音,這次樂團為期三個月,走遍歐、美和中國的「環保胡琴驗證之旅」,已確立了環保胡琴的地位。至於日後能否推展到整個民樂界,推展速度有多快?現下階段就仍然只能是抱樂觀的觀望了!

環保胡琴驗證之旅(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