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7

周凡夫 -- 樂器改良停不了

樂器改良停不了

其實人類樂器的發展史是一個不斷改良演化的歷史過程,歐洲樂器如是,中國樂器亦如是。不同的是,西方樂器的發展過程,由於管弦樂團合奏的需要,樂器改進的目標明確地朝着合奏需要的「共性」方向發展,但中國的民族樂器傳統上都強調獨奏的「個性」,樂器改進的思維方向便和西方樂器很不一樣。可以說,現今西方管弦樂團的組成樂器是經過二三百年不斷朝向「共性」改良完善的成果,而中國民族樂團的樂器進入改良完善的歷史,即使是自出現首支現代意義的民族樂隊的1919年算起,至今仍只有九十年。事實上,自二十世紀初組建民族樂團的觀念萌芽之時,在鄭覲文起草的《大同樂會之新組織》和劉天華撰寫的《國樂改進社緣起》,都已強調樂器改革對國樂發展的重要。但雖如此,樂改的方向仍游離於個性和共性之間,變得模糊並不明確。

2004年設研究發展部

同時,過往一直以來,樂器改革(或改良)儘管從未有停止過,但卻因為抗日、內戰甚至解放後,整個社會都處於政局不穩、經濟凋零的困境下,再加上觀念識見封閉(如將研發過程及成果自珍守秘)、工藝發展落後(樂器製作對材質的處理),也就一直只處於「零碎」、「片面」、斷斷續續、欠缺全面性及前瞻性的境況。即使是香港中樂團,自創團開始,創團總監吳大江亦已強調樂器改良是樂團發展的重要一環,奈何同樣因為樂團的體制、管理觀念、資源分配等因素影響,一直未能好好地展開,直到樂團於2001年公司化,具有獨立營運的條件後,樂器改良研發的目標才重新獲得重視。首先是將樂團中的原柳琴樂師阮士春調任為樂器研究改革主任,到2004年,再設立研究及發展部,將樂改置於樂團常規架構發展的規劃中,阮士春亦成為該部的研究員及樂器研究改革主任,並由總監閻惠昌親自出任樂器改革小組組長,阮士春、郭雅志及周熙杰任副組長,同時並由樂師組成試奏小組,香港中樂團的樂改工作才真正進入日程。

追求樂團大合奏之共性

香港中樂團研發樂器改革的方向,開始便很明確清晰,是為樂團大合奏的共性追求去進行探討改造。閻惠昌這樣說:「1997、98年間,我剛到樂團時便發現樂團中四十三位拉弦樂手,各人演奏的音色並不統一,即使樂團為大家集體購買質量相近的胡琴,音色統一的效果亦難保證,加上樂團要經常外訪,往往會因為蟒蛇皮違反環保的規定難以過關變得尷尬,所以胡琴的改革前提是不用蛇皮,目標是要讓拉弦樂組的音色統一;同時,高胡、二胡、中胡都保留三個要素﹕第一,樣式上一看就是二胡;第二﹕音色基本不變;第三,演奏方法不變。」

於是,高胡、二胡、中胡的改革便在保持原樂器的基本音色不變、演奏方法不變及樂器的外觀不變的前提下進行,主其事者的阮士春說:「我們不再採用黑褐色的蟒蛇皮,改以美國杜邦公司全球專利生產的PET聚酯薄膜人造皮作為振動皮膜,蒙在琴鼓上,重新設計調整琴鼓內的曲線弧度及琴鼓內壁的厚度。利用PET聚脂薄膜厚度平均、振動數高、彈力強勁的特點,美化了原樂器的基本音色,也淨化了用蟒蛇皮厚度不一質量不均勻而產生的各種雜音。從一方面看,原蟒蛇皮樂器特色味道少了,但以合奏角度看,融合度大大增加了,這使三種樂器在整體性的合奏時增加各音區的旋律厚度。改革後的高胡、二胡、中胡每件樂器的音量都增加了,尤其在它們的下把位(高音區)表現更為明顯。」

環保胡琴驗證之旅(中)

No comments: